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英语:Victoria Harbour)是位于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

山頂上俯瞰維多利亞港夜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英语:Victoria Harbour)是位于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由於港闊水深,為天然良港,香港亦因而有「東方之珠」、「世界三大天然良港」及「世界三大夜景」之美譽。

早年,維多利亞港已被英國人看中有成為東亞地區的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藉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香港,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香港的殖民地史隨即展開。事實上,維多利亞港的確一直影響香港的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的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

地理

根據2004年的資料,維多利亞港面積為41.8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達12米。最深的航道是鯉魚門,深約43米,最淺的航道則是油麻地,約為7米。範圍東至鯉魚門(闊約350米),西至汲水門(闊約210米),北至青衣南部海域。維多利亞港潮差約1米。海港內包括青洲、小青洲、昂船洲及九龍石等島嶼。

形成原因

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天然的深水海港。它的形成大概在7000多年前當海平面比現在還很低之時。當時的維多利亞港是太平山與九龍之間的一個山谷。後來隨着海平面上升,原來的山谷被海水淹蓋,成為了今日的海港。

水位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全景圖

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最高的紀錄為3.96米,紀錄於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期間產生。因全球氣候暖化、大型填海、珠江口流出的淡水及沉積物,以及南中國海的海流等,在1954年至2004年共50年其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高度合共上升12厘米,平均每年上升2.3毫米。而且在1987年至1999年期間,維多利亞港的水位更以每年平均22毫米的速度上升,升幅是全球水位上升速度的10倍,不過,在1999年後,維港水位已急速下跌。

維多利亞港在香港開埠之時頗為廣闊,因為當時兩岸都是天然的海岸線。在今日北角東部,直到1930年代還是一個海灘,而在1970年代時,即使在筲箕灣的碼頭,仍然會有人在岸邊游泳。然而,隨着都市的發展,使污水不斷排入海港裡,使海港受到極大的污染;加上維港兩岸不斷的填海取地,使海港內變得大浪和湍急。1980年代當香港政府草擬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時,曾建議把海港從維多利亞港外遷到青衣的藍巴勒海峽或南丫島外的博寮海峽,但未有成事。

歷史

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北京條約》後,1861年1月英軍佔領九龍半島,4月將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當時在位的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為維多利亞港,在此以前,清朝文牘稱為尖沙咀洋面中門。類似的情況還有維多利亞公園、維多利亞城(今西環至銅鑼灣一帶)和維多利亞山(Victoria Peak,即太平山)等。

香港可供發展的平地很少,因此自1841年開埠以來,政府多次集中在維多利亞港進行填海工程。1842年,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沙石,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於是直接把沙石推進海港,擴大香港的發展面積。政府1852年展開的文咸填海計劃,是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位置在今日上環文咸東街一帶,目的是將上環的發展面積進一步增加,以興建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發展維多利亞城。

初的維多利亞港,圖中大型船隻為英國海軍的添馬艦]]

後來,填海工程由原來的港島西面,進一步擴展至整個香港島北部及九龍,以利香港的發展。中環德輔道、灣仔北、銅鑼灣、尖沙咀東、啟德機場跑道、港澳碼頭、紅磡灣、觀塘工業區、土瓜灣和西九龍等重要發展地方,全都是填海造地得來。

因香港為亞洲的重要港口之一,在20世紀初至1970年代,造船業亦十分發達。當時,香港擁有亞洲其中兩個最大規模的船塢,分別是位於鰂魚涌,由太古洋行開設的太古船塢,以及位於紅磡的黃埔船塢。船塢僱用的工人數以千計,造船技術和出產船隻的排水量皆與日本齊名。然而,自1970年代起,香港的航運業開始衰退,地產業則開始起飛。兩所船塢分別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拆卸,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原址改建成住宅及商場,即今日的太古城與黃埔花園。

香港開埠以後,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環設立海軍基地,其後命名為添馬艦,現時該地段將有意發展成新政府總部。1990年代中期,海軍基地遷往昂船洲。香港由於是自由補給港,又位於東南亞與遠東航道的中心點,所以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維多利亞港常有英國或美國軍艦停泊,1997年後亦有不少美國軍艦來港補給。艦上官兵留港期間,多到灣仔等地消遣。

貿易

的貨運碼頭,攝於1904年]] 維多利亞港是國際上重要的港口之一,據政府紀錄,2006年抵港的遠洋輪船及內河商船分別有39,040和190,820航次,海上運輸相當發達。早期,維多利亞港已被視為重要商港,直至後來海港西部的葵涌及青衣貨櫃碼頭的興建,香港海運才逐漸離開維多利亞港中心地帶,轉而以旅遊和交通為主。現時,維多利亞港仍有不少貨船往來,中流作業及內河商船仍然十分頻繁。香港現時處理的貨物對整個華南地區極為重要,而且大部份貨物大部份地區與華南地區有關。

維多利亞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港口水域廣闊,平均水深達12米,海底泥層亦沒有淤泥阻塞,可同時容納上50艘萬噸級的大型遠洋輪船。另外,港口東面的鯉魚門和西面的汲水門較窄,加上受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群山所包圍,形成港口四面環山,強風因而為山勢所阻。港內又設有多個天然及人工的港灣與避風塘,足以讓船隻在平日甚至熱帶氣旋來臨時,免受風浪侵襲。此外,由於香港氣候暖和,港口終年不結冰,船隻可自由進出。基於各項優秀條件,香港因而成為優良轉口港。

葵涌及青衣貨櫃碼頭

主条目:葵青貨櫃碼頭

]] 葵涌及青衣貨櫃碼頭(葵青貨櫃碼頭)位於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及青衣的醉酒灣,在維多利亞港西北部,是香港最主要的貨櫃物流處理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世界最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是新加坡),以及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港。1992年至2004年,香港均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

葵青貨櫃碼頭佔地龐大,由葵涌、青衣伸延至昂船洲一帶,共有9個貨櫃碼頭,24個泊位,可停泊最大型的貨櫃船。碼頭的全年總處理能力,超過1800萬個標準貨櫃單位。2006年,葵青貨櫃碼頭處理的貨物總量約為16,048貨櫃單位。

中流作業區

1970年代,貨櫃碼頭開始發展時,貨櫃碼頭可供集箱船隻所裝載的泊位不敷使用,班輪公司為減低船隻等候泊位所造成的損失,決定直接在貨船上分派貨櫃,在海中繫以浮筒或拋海通過躉船來進行裝卸集裝箱,利用躉船將貨櫃運送到附近的碼頭起卸,目的是要輔助貨櫃碼頭的角色,成為香港中流作業的雛型。

為方便將貨櫃船的貨物運送至港九各地,香港在維港兩岸設置多個中流作業區。由於中流作業可將貨櫃船在市區部份碼頭直接進行起卸工作,無需經過貨櫃碼頭起卸,可避免路面上的交通擠塞或所泊位不足造成的延誤。加上中流作業的成本低廉,為不少客戶提供多一種裝卸選擇。現時,香港約有 20% 的貨物裝卸工作在繫泊或錨泊港內的船隻上以中流作業的方式進行。

觀光

圖]]
維多利亞港夜景的環景攝影圖

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夜景是世界上著名的觀光點之一。由於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高樓大廈滿佈,入夜後,大廈的燈光使維港兩岸相互輝映,香港的夜景因而與日本函館意大利那不勒斯並列為「世界三大夜景」。為慶祝特別節日及吸引遊客,每年維港上都會舉行數次煙花表演。2004年起香港旅遊發展局在每晚均舉辦幻彩詠香江的激光表演,匯演並於2005年成為全球「最大型燈光音樂匯演」。

在維港兩岸設有多條海濱走廊及其他的旅遊景點,方便旅客從海濱走廊欣賞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例如位於九龍半島的香港文化中心建築群、香港星光大道、西九龍海濱長廊,以及香港島的香港大會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金紫荊廣場等旅遊景點。除此之外,部份旅客亦會考慮在太平山山頂觀賞維港的景色。近年,因為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使維港上空的能見度降低,有礙景觀。

交通

由於維多利亞港分隔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維多利亞港的交通對香港發展尤其重要。1890年代起,早已有渡海小輪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維多利亞港的交通設施由原來渡海小輪發展至海底隧道,地下鐵路等現代化設施。

跨海設施

維多利亞港倡議興建跨海大橋時之模擬圖片]] 維多利亞港上雖沒有橋樑橫過,但它的底下現時有三條過海行車隧道,分別是1972年通車的香港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1989年通車的東區海底隧道,以及1997年通車的西區海底隧道。政府正考慮規劃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早在1894年,香港正興建電車系統之時,香港政府便已經有興建跨海大橋的打算,以連接港島及九龍兩岸。大橋上更包括電車系統,希望跨海大橋能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建築物。由於當年興建跨海大橋成本高昂,及影響維多利亞港船隻運行,故計劃擱置。

二次大戰過後,政府曾考慮天星小輪負荷問題,在1950年代重新研究跨海大橋計劃。當時建議中跨海大橋亦包括海底隧道方案,但因大橋破壞景觀而被擱置。後來,政府於1955年決定研究興建海底隧道可行性。直到196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興建紅磡海底隧道,連接紅磡與銅鑼灣。1972年8月,紅磡海底隧道通車。

1976年,因紅磡海底隧道擠塞情況未有改善,政府曾再度研究在鯉魚門興建大橋,連接香港島及九龍東面,但其後因影響船隻航道及啟德機場飛機升降再度擱置,後來由東區海底隧道取代。

香港海底隧道

]]

主条目:香港海底隧道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紅磡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或舊隧),是香港第一條海底行車隧道,於1972年8月通車,耗資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目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因工程關係該島已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來的。隧道使用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每天上下午繁忙時間經常出現擠塞情況。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而該隧道專營權在1999年8月31日屆滿,現已交還香港政府管理。

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紓解車流,但由於兩隧均收費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仍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凌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2006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124,000架次。

東區海底隧道

主条目:東區海底隧道

東區海底隧道簡稱東隧,是香港第二條過海行車隧道。隧道連接香港島東部和九龍東部,全長2.2公里,共有5條管道:2條雙程雙線行車管道、兩條為港鐵將軍澳綫使用(將軍澳綫通車前為觀塘綫使用),以及一條容納環境控制系統的管道。隧道南端為鰂魚涌,與4號幹線(東區走廊)交匯;北端的茶果嶺出入口設有收費廣場。

1986年,中信泰富旗下的新香港隧道有限公司以「建造、營運、移交」(BOT)方式獲發東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2005年,該公司在有龐大盈利下仍申請加價成功,引起市民很大的迴響,亦使本已飽和的香港海底隧道的車流量而不合理化。2006年,平日的行車流量約為61,000架次。

西區海底隧道

主条目:西區海底隧道

西區海底隧道簡稱西隧,是香港第三條過海行車隧道,是全港首條雙程3線行車的過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長1.97公里,連接香港島的西營盤和九龍油麻地附近的西九龍填海區,是香港第1條雙程3線分隔沉管式隧道,並與機場鐵路的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同時興建。九龍出入口附設有20個繳費亭的收費廣場,當中4條行車線可隨時改變行車方向,如繁忙時間便可為同一行車方向提供12條行車線。並在油麻地交匯處連接西九龍公路;西營盤出入口的交匯處包括17條接駁天橋、1條下通路和多段引道,連接4號幹線。

中信泰富旗下的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在1997年以「建造、營運、移交」方式獲發西區海底隧道30年的專營權。因其高昂收費,西區海底隧道車流一直偏低,未能分流香港海底隧道的負擔。於2006年,平均每日行車量只有44,373架次,遠低於可供行車數目的180,000架次。

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主条目:香港第四條海底隧道

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是一條計劃中的海底隧道,研究在香港海底隧道東面興建另一條海底隧道。倡議中第四條海底隧道由連接香港島的炮台山和九龍黃埔,並考慮同時興建鐵路管道,以減低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興建成本。

事實上,有關工程的建議事實上已經響起了一段長時間,以舒緩紅隧的交通流量壓力。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為香港海底隧道分流,但由於由中信泰富旗下的兩間隧道公司所壟斷,兩隧均多次加價以致收費高昂,加上地理位置不及香港海底隧道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凌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使紅隧所承受的壓力愈來愈大。因此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呼聲再次響起,以抗衡中信泰富對香港過海交通的壟斷。

過海鐵路隧道

現時有3條港鐵行車綫亦會穿過維多利亞港,包括:

  • 第一條過海鐵路隧道:(接駁港島金鐘站及九龍尖沙咀站一段)
  • 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接駁港島鰂魚涌站及九龍茶果嶺一段,與上述東區海底隧道一同興建)
  • 第三條過海鐵路隧道:和(兩綫使用同一隧道,接駁港島香港站及九龍的九龍站一段,與上述西區海底隧道一同興建)

1967年,政府在檢討香港交通同時,同時邀請英國交通研究部門就香港整體交通作出研究。因此出現首次過海鐵路隧道雛型,在1982年與前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四期工程一起啟用。此外,1970年亦曾建議在九龍尖沙咀興建另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上環,因為資金及人口問題而拖延。

1980年代,因第一條過海鐵路隧道開始出現飽和現象,政府決定在維多利亞港東面興建第二條過海鐵路隧道(請參閱東區海底隧道部份內容)。

1989年,因為過海鐵路隧道發展需求,紛紛出現多個過海鐵路隧道方案,其中在維多利亞港西面興建過海鐵路隧道相對重要,以便加強機場鐵路接駁能力。同時又因為部份路段與西區海底隧道重疊,一同興建可減低興建成本。

現時,政府正重新規劃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連接香港島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及九龍紅磡。此方案沿襲1970年的東九龍線方案,並加以改良。最初政府一直是考慮地下鐵路方案,但因1989年的中環至灣仔填海區,而重成規劃。2002年,政府採納九廣鐵路的沙中線過海方案,後因政府考慮將兩鐵合併以減省開支並打造成世界級鐵路系統而擱置。2006年4月,兩鐵合併終落實,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又再被重新規劃。

與此同時,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方案亦在1989年提出,曾考慮以觀塘綫、機場鐵路或九廣鐵路(現稱港鐵東鐵綫)連接香港島的炮台山站及九龍黃埔站。由於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尚未興建,故香港暫時並無興建第五條過海鐵路隧道的迫切性。

渡輪服務

主条目:香港渡輪、天星小輪、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和港九小輪有限公司

過海隧道和鐵路未興建前,渡海小輪是往來維港兩岸的唯一交通工具;香港的渡輪事業亦曾一時興盛。最早的渡輪公司是約在1888年成立的「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由一位波斯拜火教教徒Dorabujee Naorojee Mithaiwala創辦,來往尖沙咀與中環。1898年,九龍倉收購「九龍渡海小輪公司」,並把「九龍渡海小輪公司」,改名為「天星小輪公司」。

香港的發展一直側於香港島一邊,但隨着九龍的發展,市民對於港九之間的渡輪需求日漸殷切,20世紀初期,分別由16間小輪公司承辦來往由中環至油麻地,旺角及深水埗等地的航線,可是由於太多公司承辦,易生混亂,故港府在1919年起,批出專營權予「四約街坊輪船公司」,營辦港九之間的渡輪服務。及至1924年1月1日「四約街坊輪船公司」專營權期限屆滿,由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接辦服務。

此後,有一段長時間大部份航線由油麻地小輪提供服務,主要路線有北角至觀塘、九龍城及紅磡,中環至佐敦道碼頭、大角咀及深水埗。1980年代初期,港島東區至中環的交通十分擠塞,油麻地小輪曾開辦由太古城至中環的非過海渡輪服務,1985年,地鐵港島綫通車後服務便取消。渡海小輪的服務時間至午夜止,在海底隧道及通宵過海巴士前現前,停航後市民只能等待第2天早上過海,又或者乘搭收費較昂貴且危險的「嘩啦嘩啦」電船。

1990年代起,由於陸上交通事業的發達,香港政府對渡輪事業沒有大力支持,一些碼頭像佐敦道碼頭及大角咀碼頭一類往昔較繁忙的大型碼頭,在西九龍填海後並沒有重建。今天,除了尖沙咀和觀塘外,九龍區就只剩九龍城碼頭和紅磡碼頭這些沒有鐵路連接的區份設有渡輪服務。

過去油麻地小輪還有汽車渡輪服務,駕駛人士如需過海,便需把汽車駛至汽車渡輪碼頭,駛進特製的汽車渡輪過海,沿途可在車上欣賞兩岸風景。1980年代末東區海底隧道通車後,汽車渡輪服務因使用需求大跌,加上營運成本昂貴而終止。近日,由於兩條海底隧道的加價,促使紅磡海底隧道所面臨的交通壓力漸增,有人曾倡議恢復停辦多年的汽車渡輪服務。

現時,維多利亞港內有天星小輪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渡輪服務有限公司、港九小輪有限公司提供往返維多利亞港兩岸的航線。另外也有不少公司提供部份航線往返維港至澳門及廣東省珠三角等地。

碼頭
主条目:中環碼頭、港澳碼頭 (香港)和中國客運碼頭

維多利亞港有多個渡輪碼頭、汽車渡輪碼頭及公眾碼頭。有關碼頭主要是提供往返維多利亞港內的航線,而中環碼頭更提供往返維港至離島的航線,而在北角及觀塘汽車渡輪碼頭仍提供危險品車輛渡輪服務。維港內亦設有一些公眾碼頭供小型駁船、遊艇、觀光船等作上落客服務。亦有小量的補給和貨物轉運。

維多利亞港上設有2個大型離境碼頭:港澳碼頭及中國客運碼頭,來往澳門及廣東省珠三角各口岸,碼頭設有出入境設施,可辦理離境手續。

避風塘

香港每年夏季時均不時會遭受颱風侵襲,因此,維多利亞港內設有多個避風塘供船隻躲避風雨及停泊,亦有不少經營遊覽維港以及香港一些離島的船艇,部份更提供娛樂設施和餐飲服務。銅鑼灣避風塘除了是遊艇的停泊點外,也以避風塘菜聞名,以富辛辣及味濃特色的海鮮料理為主,當中的避風塘炒蟹更是香港著名的地道美食之一,昔日的不少食店已「上岸」移到北角至銅鑼灣一帶經營。

郵輪碼頭

位於九龍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是香港目前唯一的郵輪碼頭。海運大廈於1966年落成,除碼頭外亦設有寫字樓及商場。不少著名郵輪曾在海運大廈停泊,包括曾經是世界最大郵輪的伊利沙伯號。

近年政府建議在前啟德機場所在的啟德興建一座新的郵輪碼頭,惟現時公眾仍未就該前啟德機場用地的填海面積達成共識。

文化

渡海泳

香港在1906年起開始舉辦維多利亞港渡海泳,曾經是一年一度的盛事,當時的渡海泳由九龍尖沙咀公眾碼頭游往中環皇后碼頭,賽程長1600米。但由於海面交通繁忙令封閉海港困難,海港水質每況愈下,加上興建香港文化中心而封閉尖沙咀車站的鐵路碼頭,渡海泳在1979年停辦。近年政府稱東部已漸漸改善,加上在一些機構如香港業餘游泳總會倡議下,有意再度舉辦渡海泳以吸引旅客,但公眾反應仍未有共識。2005年港九拯溺員工會亦曾計劃以發動救生員進行集體渡海泳為爭取權益。

但目前香港法例第313章附屬法例《船舶及港口管理規例》下,未經海事處處長批准,任何人均不得在維港游泳,违者最高可罰款港幣2000元。

龍舟邀請賽

主条目:龍舟競賽

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前身香港旅遊協會,曾在維多利亞港舉行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該活動始創於1976年,首屆於筲箕灣避風塘舉行,及後舉辦地點多於尖沙咀東及灣仔對開海面,每年均邀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代表隊前來較勁一番,是香港龍舟界的一大盛事,吸引不少觀眾前往維港兩岸觀賞。

煙花匯演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舉行煙花匯演的主要場地。1982年起每年農曆年初二、以及1997年起回歸紀念日及國慶日,維多利亞港都會成為大型煙花匯演的舞台,每年吸引不少市民及旅客在維港兩岸欣賞。

另一方面,在部份日子的幻彩詠香江表演中,將在維港海上加插煙火表演,使匯演更添吸引力。

環島帆船比賽

香港早於1864年已曾舉辦環島帆船比賽,2003年沙士疫症過後,採用原有航道恢復舉行。而皇家香港遊艇會亦每年舉辦「環島行」遊艇比賽。

保護

中環廣場]]

香港填海工程

主条目:香港填海工程和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香港由於平地少而山多,港英政府早年便已開始進行填海工程以擴展土地,以致海港面積不斷縮小。

近年,不少香港人開始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填海計劃,並開展了不少保護維港的運動,當中以保護海港協會最為人所認識。該會在1996年發動簽名行動得到170,000個市民簽名支持而成功推動保護海港條例,後於1997年6月於立法局最後一次會議時成為法例。

香港主權移交後,反對填海的聲音漸趨強烈。1998年,因為保護海港協會為首的多個環保團體的反對,逼使政府先後需要暫緩及重新檢討啟德及添馬艦對出的填海工程。其後,部份團體及市民及曾就政府於灣仔北與中環的填海計劃作出法律訴訟,直至2004年,終審法院就政府的灣仔北填海計劃判定政府敗訴;但在2005年,政府在中環的填海計劃上獲得勝訴。儘管政府在中環填海計劃獲得勝訴,但為避免再次引起訴訟,政府亦成立咨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以聽取民間對於填海工程的有關意見。

今天的維多利亞港在多次填海造地後面積已大幅減少,但交通卻越來越繁忙,海浪因而比往日大,體積較小的船隻在海上航行會搖曳不定。

景觀保護

維多利亞港兩岸是香港著名的觀光點,不少旅客會到太平山項遠眺維多利亞港及九龍半島的景觀,但地產商多年來不斷在維多利亞港兩岸臨海地段新建高樓,部份高樓甚至遮擋了獅子山山脊線,令海旁景觀及兩岸山脊線受破壞,阻礙旅客觀賞維多利亞港兩岸景觀。

環保團體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雖然香港已立法在填海方面保護維多利亞港,但沒有在景觀保護方面立法規管,地產商仍可以在維多利亞港兩岸興建高樓。該團體調查發現,香港人普遍贊成政府應著手立法保護維港景觀。

水質污染

維多利亞港中環岸邊在填海的全景圖

維多利亞港的水質曾被長年忽視,其中以19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對水質污染影響。當時政府仍未有措施監控工廠排出的污水,香港每天向維多利亞港排放約150萬立方米篩濾后的污水,其中有不少含有毒物質及重金屬的廢料未經處理便直接排放到維港,沉積在維港海底的污泥中。

缺德者亂拋垃圾到海中,船隻漏出的油漬等問題均是水質下降的來源。此外,充滿化學物的家居清潔用品經廁所排放到維港,特別是沙士事件時期,市民大量使用漂白水,致使海水中的氨含量偏高。

多次的填海亦是一個間接影響水質的因素:填海工程將海岸線修直,造成一些海水流量不大的死位,海港的收窄也減弱了潮水的沖刷能力,這些均造成維港上一度積聚垃圾及臭味。根據水質測試證實海水中的大腸桿菌含菌量偏高,氧含量偏低,容易令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有香港立法會議員更提出,若維多利亞港再繼續填海工程,將來必定會變成維多利亞渠了。

政府於是推行策劃性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又推出「淨化海港計劃」及「海港污水處理計劃」(原名「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或「策略性排污計劃」)以處理水質下降之問題。據香港環境保護署監察所得之數據,近年來雖然水質污染情況略有改善,但是仍需繼續改善維港的水質。政府一方面亦製作了不少電視宣傳片以呼籲市民不要將垃圾投入海港中,一方面則有部門負責檢拾海中的垃圾,及定期對水質進行調查。長遠方面,政府曾考慮過以導管將污水排出公海以減低維港內的水質污染。

過往維港上有不少捕魚活動,但由於水質污染影響,令不少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雖然一直仍有不少人在維港兩岸垂釣,但由於有關的海產有機會吸入有害物質,因此維港中的海產卻不宜食用。

另一方面,由於維港污染問題嚴重使能見度下降,加上海面交通繁忙令封閉海港困難,使往日在維港上盛行的渡海泳活動消失。

香港維港日

維多利亞港早年曾是不少水上活動的舉行場地,但近年由於海港污染嚴重,及受填海工程影響,部份活動已移師其他地區。2005年起多間機構合辦香港維港日(香港海港日),希望引起市民關注維多利亞港的問題,培育市民關注海港的意識,提倡欣賞並愛護這個城市的珍貴資產。

參見

  • 香港地標
  • 香港地理
  • 香港海峽
列在以下類別中:
發表評論
提示与提示
排列依据:
Simple Discoveries
2016 May 23
Be sure to take in city view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harbor. You can cross via ferry or subway. There's an evening light show at 8pm you can view from the Kowloon side. Expected more, but ok for free.
Robin Bertels
2016 October 4
A view you can't get enough of! Symphony of Lights show each day at 8pm. Even though it might be a bit disappointing, surely not to be missed when in HK. It's free BTW.
pin lee
2014 August 4
Beautiful especially at night. Strongly recommend taking the 9 min star ferrry trip from tsim sar chui to hk island. Only 2.50!
Donald Kee
2016 December 17
One of the iconic location for photos because many hong kong films have it inside as well.
Nao
2015 四月 23
Tsim Sha Tsui Promenadeから見るVictoria Harbourは本当に素晴らしく、香港らしい眺望が楽しめます。夜に来れば更に美しい夜景を楽しめます。Star Ferryが目前を通った際の景色もまた雰囲気があります。
Ruz Cm
2015 June 18
เห็นจาก wallpaper ในคอมมาก็นาน ของจริงสวยจนไม่รู้จะอธิบายอย่างไร มีโชว์ไฟตอน 2 ทุ่ม แนะนำเอาขาตั้งกล้องมาใช้ถ่ายด้วยนะครับ หรือจะจ้างช่างภาพแถวนั้นถ่ายก็ได้ ประมาณ 2 รูป 100 บาท
装载更多评论
foursquare.com
8.8/10
Albert Usmanov, Andrey 和279 352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在這裡
地图
0.5km from 香港 湾仔博览道东 行车路线
Sat 1:00 PM–Midnight
Sun 11:00 AM–11:00 PM
Mon 5:00 PM–10:00 PM
Tue 6:00 PM–10:00 PM
Wed-Thu 5:00 PM–11:00 PM

Victoria Harbour關於Foursquare

維多利亞港關於Facebook

V Wanchai Hotel

起始$196

The Fleming

起始$364

218 Apartment

起始$153

Wanchai 88 Hotel

起始$106

V Wanchai 2 Hotel

起始$181

iclub Wan Chai Hotel

起始$92

附近的景点推荐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香港星光大道

香港星光大道(英语:Avenue of Stars)是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東的海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香港藝術館

香港藝術館(英文:Hong Kong Museum of Art)位於香港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尖沙咀鐘樓

尖沙咀鐘樓,正式名稱為前九廣鐵路鐘樓,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海旁,是九廣鐵路舊尖沙咀火車站的一部分,鐘樓於1915年建成並已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是香港主要的表演場地之一,位於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毗鄰有香港太空館和香港藝術館,現時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尖沙咀天星碼頭

尖沙咀天星碼頭(英语:Star Ferry Pier, Tsim Sha Tsui 或 Tsim Sha Tsui Ferry Pie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怡和午炮

怡和午炮(The Jardine Noonday Gun)位於香港銅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和平紀念碑 (香港)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九龍公園

九龍公園(英语:Kowloon Park)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

类似的旅游景点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罗斯柴尔德花园别墅

罗斯柴尔德花园别墅(Villa Ephrussi de Rothschild),是一座玫瑰色的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大运河 (威尼斯)

大运河(意大利语:Canal Grande)是意大利威尼斯最重要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NDSM wharf (NDSM werf)

NDSM wharf (NDSM werf)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North River Terminal

The North River Terminal or Rechnoy Vokzal (русский. Речной

加入收藏夾
我来过这里
訪問
Южная дамба (Комплекс защит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от наводнений)

Южная дамба (Комплекс защит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

查看所有類似的地方